数十亿许可费?韩媒披露京东方与三星达成全球和解
据韩国媒体披露,此次和解的背景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在本月17日预计对双方”商业秘密“的337初步裁决作出终局决定之前达成的。 2025年7月1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行政法官玛丽琼?麦克纳马拉(MaryJoan McNamara)对三星对京东方发起的名为“特定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模块及其组件”的337调查案,做出初步裁决。结果显示,三星已通过优势证据证明,京东方违反了337条款,存在盗用商业秘密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可能会摧毁或严重损害美国的一个国内产业,或者阻碍该产业在美国的建立。这也就意味着京东方涉嫌侵权的部分OLED产品或被禁止进口到美国。 初审决定作出后,京东方提出了异议。 此次终局决定将会决定是否会对京东方的进口行为作出排除令等。 双方在这一背景下达成和解,实际上是用正常的商业行为解决了潜在的美韩联手对京东方在OLED产业发展上的联合封杀。 如果算总账的话,即使京东方向三星支付一定的许可费,能够换取的是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自由度。 据韩国媒体披露,此前双方曾围绕许可费金额展开谈判,三星显示最初提出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5亿元),京东方则提议5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6亿元),最终双方在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2亿元)左右达成一致。三星显示相关人士表示:“与京东方的具体和解内容不便对外公开。” 一般来说,这种双方许可谈判的要价还价信息属于高度保密的内容,韩国媒体能够获得这一消息,背后实际上并不简单。 这也是韩国媒体在这场三星 v 京东方大战中,一直以来采取的惯用手段,就是舆论烘托,为韩国企业在诉讼战中获取更大的支持。 典型就是在今年7月ITC初审作出决定后,在公正异议征集的最后一天,韩国媒体开始鼓吹“京东方将面临美国14年8个月的禁令”的消息,实际上是在为尚未确定的结论来增加戏码,为此,我们先后刊发了《京东方15年,喝高的不止韩媒》、《谁导演了这场“京东方事件"》来澄清这背后的底层逻辑。 实际上,京东方面临的真正危机,并非是韩国媒体,而是美国政客以“国家安全”为名,不断的通过游说美国国内来希望ITC作出不利于京东方的结论,禁止京东方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例如,美国众议院中国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就向ITC主席埃米尔·卡佩尔(Amy A. Karpel)致信表达了其立场,即从美国国家安全角度出发,ITC行政法官在初裁中建议的补救措施具有充分依据。因此建议在对京东方采取更严格的措施。 此外,美国科技智库排名第一的ITIF主席罗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D. Atkinson)也曾多次发布对于本案的评论,建议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发挥ITC的作用,将京东方排除出美国市场。 例如,阿特金森在其建议中反复提到这是知识产权盗窃的一个典型案例,并认为”如果没有补救措施,对中国展示的日益依赖将威胁到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国在显示器行业的飞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非中国(和美国盟友)显示器制造商的消亡或削弱使美国处于脆弱的境地,因为它将被迫比目前更依赖中国来提供关键的显示器投入“,”中国在显示器制造方面不断增强的能力可能会波及半导体等邻近行业。制造显示器和半导体之间的制造工艺相似性接近 70%,这意味着随着中国显示器制造商发展其能力,它们将直接为提高中国的半导体能力做出贡献,而这对美国半导体公司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终,他在该评论总结道,“第337条被制定为法律,以帮助解决不公平的外贸行为。应大力使用该条款来防止从中国等非市场、非法治经济体中系统性地从不公平政府行为中受益的公司进口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鉴于上述重大公共利益问题,ITC 应采取强有力的补救措施,将使用盗用商业秘密制造的中国显示器排除在美国市场。” 因此,京东方此役面临的不仅仅是一场专利战、商业秘密战,而是一场包含政治角力在内的对中国OLED面板的西方联合绞杀之战。 这种情况下,留给京东方斡旋的余地本身就不大,因此通过商业手段寻求最优解,避免引入政治因素,确保现有市场不受影响,或许就是为数不多的破题方案。 不过,京东方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三星对于中国液晶面板显示行业遏制的终结,下一步,三星很有可能将炮口瞄准中国其它几家主流的液晶面板厂商。 这一仗,还远未结束。 截至本文发稿为止,京东方尚未对这一消息作出官方回应。 □ .陆.雨 .P.R.I.P. .R.e.s.e.a.r.c.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