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公司的主动退市须从严监管
日前,深市主板公司*ST天茂发布公告称,拟以股东会决议方式主动撤回*ST天茂A股股票在深交所的上市交易。这也意味着,沪深市场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又将增加1家。由于时至今日*ST天茂仍然没有披露2024年报,因此该公司堪称是一家问题公司。个人以为,对于问题公司的主动退市,有必要从严监管。 上市公司退市在近些年已成资本市场一大热门话题。随着退市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强化从严监管,每年退市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仅以今年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有10家,交易类退市9家,财务类退市9家,规范类退市1家,主动退市5家。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宣布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达30家。 主动退市的5家公司中,主要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拟)以股东会决议方式主动撤回股票在交易所的上市交易,包括中航产融、玉龙股份和*ST天茂等3家公司。二是吸收合并退市的有2家。即国泰君安证券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以及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等。 与前几年相比,2025年堪称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大年”。资料显示,2020年至2024年,沪深市场主动退市公司分别有1家、4家、1家、2家和1家,合计9家。而截至今年8月初,今年就已达到5家。而且,不排除后续有其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可能。 境外成熟市场上市公司有强制退市的,也有主动退市的。相对而言,其主动退市成为主流,也比强制退市的公司数量要多。与境外某些成熟市场相比,沪深市场的公司退市,则以强制退市为主,而主动退市只起到“点缀”作用。 事实上,在退市问题上,沪深市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从退市率上看,明显偏低。沪深市场每年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足1%,能够达到30家已经是天量了,这与境外某些市场动辄高达3%甚至8%的退市率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是从“应退尽退”看,同样存在诸多不足。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为例。除非造假性质非常恶劣,按照目前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一般的财务造假行为,是不会触及财务造假退市条款的。这也就表明,即使某些上市公司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也存在不被强制退市的可能,而事实也正是如此。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因财务造假,但却没有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这无疑是值得商榷的。 同样地,上市公司主动退市也存在退市率较低的问题。一个会计年度,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只有5家选择主动退市,不到1‰的主动退市率,与境外某些市场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沪深市场既有必要提升退市率,也有必要提升主动退市率。 我们提倡上市公司主动退市,但对于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强化监管显然亦是应有之义。具体到*ST天茂而言,由于该公司至今未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如果9月初该公司还不披露2024年年报,将触发规范类强制退市,其退市也将板上钉钉。由于本身存在强制退市的可能,*ST天茂欲主动退市,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最终能否成行,还须召开股东大会,由中小投资者表决通过才行。 即使*ST天茂主动退市完成,还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厘清。比如证监会已对该公司立案调查,结果如何,会有怎样的处罚,市场需要答案。此外,如果*ST天茂实现主动退市,如何保护其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显然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至少,对于该上市公司而言,即使是主动退市,也不能一退了之。 .曹.中.铭.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