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的生意:私人承包,信仰印钞?
这两天,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查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宗教信仰和经济利益以及个人作风的反差割裂,让舆论震惊。 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 寺庙的生意,会让你大开眼界。 昨天说了,寺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经济组织,有庞大的田宅产业,甚至因为钱财过多,成为最早的金融借贷机构。 其实,到了今天,寺庙经济发生了更多演变。 简单说一下。 本世纪初,为了扛通缩而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寺庙开始跟文旅绑定起来。 一般正规军的做法是: 由地方政府或者国资旅游公司,一起围绕寺庙开发旅游景区,获得寺庙的文旅经营权,然后通过门票分成获得收益。 现在,各大著名寺庙基本都是这么被开发出来的。 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这个实力,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寺庙。 于是私人老板看到了商机,据说最早行动的是莆田老板。 要不说莆田老板厉害呢,医院敢做,寺庙也敢承包,人的终极需求都被吃得透透的。 怎么承包寺庙? 如果本来就有寺庙或者遗址的,就打着修缮或者重修的名义,如果没有寺庙的,只要有山有水,也能生造一个出来,然后跟当地签协议。 当然,这些承包的寺庙主要是为了牟利,牟利的方式有这么几个: 1、门票收入 2、功德收入,香火钱 3、开光、做法事 4、还有低级的算命收入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寺庙很新,而且有算命求姻缘的,基本都不是正规的。 而且,随着私人承包的寺庙遍地开花: 寺庙太多,有度牒的和尚不够用了。 于是,假和尚也出现了,在初代互联网时代,网上比较乐意曝光一些大腹便便的假和尚,他们身穿不得体袈裟,开着摩托车走街串巷,去人家里做法事,甚至还带着女人,荤腥不忌。 这些乱象,让 信仰成了印钞机, 影响了佛教的声誉,在十年前有过几次集中曝光,释永信的问题也是那时候被爆出来的,只不过不知道为何不了了之。 然后,国家修订了相关法规,进一步治理宗教商业化,禁止私人承包寺庙的行为。 政策高压之下,寺庙的生意不再这么直接,而是向周边开发,也进一步公司化甚至资本化了。 寺庙周边可开发的商业很多: 文旅是一个,这点就不用说了。 围绕文旅的,还有餐饮和文创。 特别是现在经济好了,大家都健康饮食,于是很多寺庙开始搞素食,甚至号称是寺庙和尚种植的,其实怎么可能呢。 然后是文创,这块是暴利,一个义乌几块钱的东西,只要说是开过光的,马上就能翻几十上百倍,所谓的信仰,其实是义乌批发的。 既然有景区,又有现金流,当然也有人打资本化的主意。 少林寺尝试过IPO,其他几个大寺也做过,但是都不了了之,后来有几只是通过旅游公司的名义上市了,今天还被热炒。 但正是这些商业化的尝试,使得佛教寺庙处在一种复杂的境地,在宗教信仰和世俗利益,在市场化和体制化之间,出问题是难免的。 同时,寺庙宗教的监管也比较特殊,漏洞比较大,出问题更容易了,花和尚也就出现了。 未来的解决之路可能是: 宗教不要商业化,和尚不要参与商业行为,而围绕寺庙开发的商业化行为,一定要有正规、清晰的监管。 信仰归信仰,商业归商业。 这样应该会好一些,花和尚也会少一些。 就这样。 .中.产.先.生
![]() |